13705263671
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,我國快走絲線切割機床的數控系統工控機,采用晶體管分立元件組成門電路,再由門電路組成寄存器、輸入控制器、運算器、輸出控制器等,加工程序則通過扳鍵開關手工輸入,或通過光電閱讀機從穿孔紙帶讀入,采用輝光數碼管和氖燈顯示計數長度以及X、Y坐標值(二進制)。
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期,數控系統已過渡到以中、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為主的電路。基本原理和結構雖然未改變,但功能得到加強,可靠性也提高了。它的輸入仍然有手工輸入(扳鍵或按鍵)和紙帶輸入(電報機頭)兩種方式,指示有熒光數碼管和發光二極管形式。該類產品一直到80年代末都在使用。隨著單板微型計算機(將CPU、RAM、ROM、輸入輸出接口裝在一塊印制電路板上的計算機,簡稱單板機)的出現,快走絲線切割機控制器大量使用以Z-80為微機處理器的單板機,真正實現了功能強、效率高的目標。對于簡易數控系統來說,這是一個輝煌的時期,在其它相關行業的發展促進下,使數控快走絲線切割機得到了迅速的普及。
到20世紀90年代,數控系統以8051系列單片機的控制器都具有圖形縮放、齒隙補償、短路回退、斷絲保護、停電記憶、自動對中、加工結束自動停機等功能,并有錐度切割功能。帶顯示器的編程、控制一體機也已開始使用,只是所編制的程序,不能直接傳輸到其它控制臺上,但有配備打印機、紙帶穿孔機等外部設備,而且也只能控制單臺機床。隨著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普及,采用臺式微型計算機(包括工控機),能夠控制分別獨立工作的幾臺機床。在允許數量范圍內,增加機床只需增加控制卡。各機床的工作狀態,可通過切換畫面分別監視。這樣不僅節約了控制系統的成本,又利用了計算機強大的數據存取能力。自動編程系統功能在不斷增強,編程方式也多種多樣,有指令輸入、作圖法、掃描法、CAD文檔轉換等,還可通過U盤、網絡等接口、通信進行數據交換。避免了手工輸入程序、繪圖低效率和帶來的差錯。
快走絲線切割技術的發展已走向明朗化,在保持往復走絲線切割優點的基礎上,不斷的探索和研究,把新的理論、新的方法,應用到新的系統中。新一代控制系統將會更穩定、更實用、更簡單、更方便。